
十字架与悖逆
文/刘传章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编者按:本文为刘传章牧师著《宝架清影》(使者协会出版)的第13章。
因为有许多人行事是基督十字架的仇敌。我屡次告诉你们,现在又流泪地告诉你们:他们的结局就是沉沦;他们的神就是自己的肚腹。他们以自己的羞辱为荣耀,专以地上的事为念。~腓立比书三章18-19节~
美 国的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少年人离家出走,流落街头。未婚少女怀孕、打胎的个案,也层出不穷。在一年之内,也有不少的少年人自杀。 这些案件的发生,多数出自父母离婚的破裂家庭。有的父母因事业太忙,孤立儿女,无暇照顾他们。许多少年人被冷落,在家中得不到温暖、找不到谈心的人。于 是,成千上万的少年逃离了华丽的洋房、舒适的物质环境,情愿与毒品、色情、罪恶为伍,危害终身。真是悖逆的一代!
为何会悖逆?又如何挽回这可悲的一代呢?浪子回头金不换,让我们从浪子回头的故事中得到十字架大爱的光照,使人回到主爱的怀抱里!
浪子的故事是一个悖逆的写照,细腻地描绘了少年人对家庭不满的心态。
悖逆的原因
故事一开始,就说出了一个悲剧的序幕,小儿子要离家出走。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悖逆的心态是怎样发展的!也是这一代——“我”的一代悖逆心态的发展史。
1.自我中心的培养
看这小儿子对父亲所说的话﹕“请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父亲尚未去世,他哪里有属于“我”的家业?但是,看父亲对他的要求所作的反应﹕“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可以想像,这小子是个“小霸王”,在家中要什么就有什么!今天,这种“自我中心”、“目中无人”的“培植”是许多父母造成的祸根。悖逆的种子本已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加上父母一意纵容,无法无天是必然的结果。我们这一代的人(年龄在55至65岁左右),所受的是严格的中国式教育,对父母惟命是从,无理也要当作有理!成长的过程中,心灵深受痛苦与挫折,欲反无能。
如今,为人父母者,昔日记忆犹新,因而对自己的儿女,便一切由他们。有的孩子,好一个惟我独尊,父母都要听他的。今天,不想去教会,父母就跟他一起留在家里。这样长大的孩子,谁能反对他?谁能说他不对?一旦不合“我”意,就离家出走!浪子的父亲原以为给了他产业,就可以安保他在家。但过了不多几日,他得心应手,远走高飞了。老父的心岂不伤痛欲绝吗?
2.不受约束的习惯
浪 子离家之后,真是得到了完全的自由。那种放荡无度的生活,并不是一天造成的。一个从小受过管教、受过约束的人,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不会任性到哪里 去。今天,在北美以至于全世界,教育制度深受杜威观念的影响,一切自由发展,不能有任何拦阻,以免影响孩子的创意。结果,许多孩子都没有约束地横冲直撞, 在肃静庄严的大教堂里,常见华人子弟,东奔西跑,乱吵乱叫,父母都视若无睹、听而不闻。华人是“民以食为天”,有聚就有吃,但多少孩子没有吃“相”,“天女散花”,“浪费赀财”。在教会里或弟兄姊妹家中,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如此任意发展,是危害人群的自由、是败坏人格的发展、是人见人恶的败行。这种未受过管与教的孩子,一旦自己出去生活,就会像浪子一样的下场,不多几日,就陷入“穷苦”与“无助”之中。堪忧!堪忧!
3.物质主义的熏陶
圣 经没有记载浪子的父亲是个财主(路加福音中有好几个财主)。但是照所记录的,他是个中上阶级的人士。有不少的雇员、足够的物质。在家中,浪子不愁吃、不愁 穿,有求必应。用今天的话来说,家居高级住宅区,往返上流社会,凡物都是名牌货,还有时髦的衣着、流线型的轿车,这不也是许多功成名就的华人家庭物质生活 富裕的写照吗?
现代的少年人聚在一起,谈发式、谈衣着、谈约会、谈男女,甚至谈“性”经验。许多父母以为上班、赚钱、住好房子,孩子的心就可得以满足了。孩子小的时候,他们不能反抗、不能争辩、不能作主,故而任凭父母摆布。有些孩子刚生下一个月,早上六点就要与父母一同出门去“上班”(送托儿所或保姆家)。孩子虽小,不会讲话,但“恨”已经扎根在幼小的心灵中。到了少年期,父母依然忙碌,整日不见父母踪影。偌大的房屋、漂亮的家俱,有什么意思?物质不能满足孩子的心灵呀!
有一个女儿对母亲说:“我要结婚,因为我已经怀孕了。”母亲气急败坏地说:“你怎么从来没跟我说过?”女儿坦然地回答:“你从来也没有时间听我说话。”
不可推卸的责任
今天,多少“任意放荡”、“浪费赀财”的少年人,以胡作非为来发泄他们心中的苦闷啊!悖逆的责任谁属?少年犯是少年人独自承担的责任吗?俗语不是说“养子不教父之过”吗?
1.父亲的责任
照今天的话来说,浪子的父亲如同公司的大老板,工作十分忙碌,对儿女只能以金钱和物质来对付。当浪子向父亲提出分家业的要求时,就等于说:“父亲,您早点儿死吧!”因为财产只有在父亲死了之后才可以分的。然而,这位父亲毫不在意!亿万家财,分一点儿给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关系?对于儿子所说悖逆不孝的话,也漫不经心。可见,这位老父是纵容儿子惯了的人哪!
在此,想到旧约的一位老祭司以利,儿子不义,杀人放火、作奸犯科、无恶不为。圣经说:“因他知道儿子作孽,自招咒诅,却不禁止他们。”(撒上三13)以致招来杀身大祸。
在父亲的纵容之下,浪子大肆挥霍,耗金如水,到头来搞得身败名裂,走投无路。父亲岂能说自己没有责任吗?
2.母亲的责任
浪 子回头的故事中,从头到尾,没有提到浪子的母亲。这有两个可能:一是浪子的母亲已经过世;二是当时妇女在很多事上都不出面(如亚伯拉罕献以撒)。此外,用 现代人的想法,有第三个可能,那就是浪子的母亲也是一位主管(CEO),在外埠任职。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很可怕的场面,浪子离家出走,母亲不在场。
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上人人平等、个个都有机会发展一己之长的现实里,许多妇女都大喊大叫地走出了厨房,卸下了“老妈子”包袱,加入了追求成功,满足事业、力赚金钱的阵线。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需要倾诉心曲的时候,母亲不是常常不在场吗?如今,许多人问:“男人煮饭有什么不可?”“男人为什么不可以带孩子?”(事实上,许多男人已成了“奶爸”了。)
老一辈的华人母亲来美之后,看到儿子又洗碗、又给孩子换尿布、擦大便、洗澡、给太太装便当盒,大大叹为观止。解放了的妇女漫不经心地说:“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忙碌的母亲、有事业心的母亲、有学问的母亲、有才干的母亲,都是与先生赚一样多钱的母亲!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在场吗?你可曾看见他那稚嫩的面孔上,那一股因你把他“丢”给保姆的剎那间,显露出失落的凄苦吗?你的事业愈发展,你的孩子离你就愈远!有一天,当你醒悟的时候,他已不在了!事业可以带来成就感,金钱可以带来物质的享受,但孩子的童年转眼即逝,无法等到你事业有成、家财万贯的时候,再来关心孩子。浪子离家出走了,你对自己的孩子有把握吗?
十字架的呼唤
七十年代,曾有一位圣经学者Kenneth Bailey写了一本《十字架与浪子》(The Cross and the Prodigal)。他论及在浪子的故事里,当父亲看见回头的儿子时,“……就跑去……”。这个“跑”字代表了十字架的精深意义。因为那时的人,身为长者,衣袍遮脚触地。要跑的话,必须提起长袍,露出双脚,那是对人的一大耻辱。十字架正是羞辱、痛苦的记号!十字架的呼召是爱的呼唤。爱,呼唤人回转。
1.父亲的回转
照 圣经的记载,浪子先懊悔他的恶行,然后急速回转归向父家。但是,圣经没有记载的是那父亲的心早已在儿子离家出走的那一天就破碎了。从那一天起,他明白了什 么叫作亲子乐、天伦乐、人间爱;从那一天起,他知道了自己拥有再多的财产、再高的名望,也不能填补他失去爱子后心灵的空虚!为什么要在失去了之后悔恨?为 什么要在残缺之后弥补?从那一天起,他等待、无期限地等待儿子归回,他的心也回转到儿子的身上(玛四6)。他期望,期望儿子的突然出现!无论是阴晴风雨, 他时时刻刻思念着离家出走的儿子。所以,当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相离还远,老父昏花的泪眼早已看见,慈心已动,迫不及待,忘了人间羞耻,跑去拥抱、抚慰那 失而复得的儿子。
浪子的离去,使父亲感受“失去”的痛苦!浪子的回归,使父亲经历“复得”的快乐。
2.儿子的回转
十字架的工作就是把人带到死地。人在无法自拔的时候,就仰望上天,呼求真神。浪子在放荡中享受罪中之乐,用尽自己的方法,想解决心灵的重负、想得到爱的满足。终于,世上一切的名利富贵、酒色财气,在虚浮的人世上,均告破产。只有父家才能带来“爱的温馨”、“爱的满足”。浪子认识了自己的穷途末路,只有十字架是他的归去路。
在 穷苦之中,浪子对自己有了新的评估。过去是花花公子,以家境、以身分、以父亲的地位,自命不凡。这一切都是外加的、是虚无的,都不是他真正的自己。如今, 他一无所有,与猪为伍,堪称一败涂地。然而,宝贵的是他有了新的领悟,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价值。他要的不再是父亲的家产,乃是与父亲的关系,就算是主仆的关 系也无关紧要。于是世界顿时光明起来,满了希望,想到父亲、想到父家,饥肠顿觉温热、疲乏立时消散,拔起长腿,直奔家园,喜见老父,慈爱相迎,父子相遇, 融于无限的天伦之爱中。
牺牲的楷模
浪子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正是因为它说明了基督十字架的牺牲与祂对人所表明无条件的爱。世上最可贵的关系是爱的关系,基督舍去自己的生命,将神的爱表明出来。并且是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祂为我们死(罗五8)。基督为爱我们作了极大的牺牲。
今天,我们想到悖逆的一代,自然想到少年人。但是,圣经旧约末卷的最后一句,向末世所发出的呼声却是要“父亲的心(应该也包括母亲)转向儿女”,然后才是“儿女的心转向父亲……”(玛四6)。但父亲的心,几时转向儿女?
父 母爱儿女应是无条件的、是要付出牺牲的,正如浪子的父亲所表明的,也正如基督为我们所做的。今天,处在这个机会很多的社会里,要尽上作父母的责任是要付代 价、肯牺牲的!我们肯为幼小的心灵需要母爱的关怀而牺牲事业吗?那样的牺牲难道不值得吗?相比之下基督为我们的牺牲值得吗?爱既是无条件的,还问什么值不 值得呢?我们肯为孩子需要“爱之窝”而迁入小房子,让母亲在家尽天职,以享受天伦之乐,如果这是牺牲,那不值得吗?如果是为“莫给积”(Mortgage,即房贷)而牺牲儿女所需要的“爱的抚养”,值得吗?
浪子父亲的牺牲,得回了失去的儿子。浪子的醒悟重获了家庭的温暖!那幅感人的图画,何时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父母的心又何时能转向儿女?免得……
问题讨论
一、造成今天“问题少年”的原因有哪些?浪子的生涯与现代“小留学生”生涯有何相同之处?
二、在两份薪水的家庭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处理的办法?
三、目前的公立学校不准许老师对品格及道德表达自己的立场。那么,父母对儿女的道德教育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四、所谓“自由发展”及鼓励“创意性”是什么意思?
五、现今许多家庭的破裂、婚姻的不幸,为人父母者是否也是悖逆的一代?
六、如何让基督的爱感化我们的心,使得“为父的心转向儿女……免得主来咒诅遍地”?
七、我们这一代是否已经受到那“咒诅”的可怕性?
刘传章 资深牧师,先后在韩国、台湾及美国事奉主40余年,曾任马利兰中华圣经教会主任牧师。著有《宝架清影》、《教牧书信》、《像我們一樣的人》等书,“中国福音大会”讲员、“传道人培训”讲员,生命季刊微信牧师团顾问牧师。
================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公共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cclife2013g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