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苦难中享受
从神而来的喜乐与平安
文/汤张贵梅
生命季刊专稿
音频为李慕溪弟兄朗读:
这学期我因为学分需要,选修了一门 “个人成长-压力管理”(Personal Growth-Stress Management)课程。
昨天教授要求我们进行一项心理测验,名为“破坏者评估”(Saboteur Assessment)。由“ 正向智商”(Positive Intelligence) 计划设计,创始人是希尔札德. 查敏(Shirzad Chamine)这个测验旨在帮助人辨识压力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破坏者(Saboteurs),例如:完美主义者(Stickler)、逃避者(Avoider)、控制者(Controller)等。
测验的结果显示我是“完美主义者”(Stickler),我完全不认同这样的描述。我不是完美主义者,不焦虑,也不拖延。测验所假设的压力并非突发的危机,而是日常持续性的:繁重的学业、语言挑战、生活责任、经济压力、健康困境,以及亲属长期身心病痛带来的情感重担。这些确实沉重,但却没有夺走我心中的喜乐与平安,因为那喜乐与平安并非环境所能给予。
圣经说:喜乐的心乃是良药。(箴言 17:22)这喜乐是神所赐的,是世界不能夺去的。即使在极大的困难中,我仍能经历深层的属灵平安。人常以为我的生活必定顺遂,才会如此喜乐,但事实上,这完全是因为我选择相信神的应许: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 4:17)

在日常压力中,我习惯分辨轻重缓急。需要立刻处理的事,不论多么痛苦或麻烦,我马上去做;若是可以延后的,就从容以待,却绝不任由问题拖延至恶化。我并不是靠意志力逼迫自己,而是靠着神的怜悯,有计划地安排,按重要性逐步完成。
心理学与信仰的分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与情绪的学科,但它的根基不是建立在神的启示上,必然是错误的。现代心理学都是以人为中心,否认神的主权与人堕落的本质,把人看作中立或善良的存在,将痛苦归因于环境、童年或压力,并尝试用技巧方法舒缓情绪,却无法触及罪的根源与灵魂的需要。这样的心理学不过是瞎子领瞎子,无法带人走向真正的自由。
1. 心理测验是工具,不是真理
像 “破坏者评估”(Saboteur Assessment) 这类测验,不过是基于统计与行为模式的工具,或许能在某些层面帮助人了解倾向,但它无法取代圣经的光照。基督徒不能把测验当作最终判断标准,因为它的世界观根本不同。
2. 心理学与圣经世界观的差异:
心理学以人为中心,圣经以神为中心。
心理学视人为中立,圣经揭示人因罪堕落。
心理学将痛苦归于环境,圣经指出根源是罪。
心理学提供技巧来舒缓,圣经指出医治在基督。
因此,心理测验可能会误判一个在信仰中活出喜乐平安的基督徒,因为它无法理解属灵生命与恩典。
关于内在小孩与冥想
我不认同教授所教的“内在小孩”。圣经说:我是在罪孽里生的。(诗篇 51:5)我们蒙召是要长大成人,明白仁义的道理(希伯来书 5:14)。主耶稣说要回转像小孩子,是指单纯信靠与谦卑顺服,而不是回到任性自我的状态。“内在小孩”的概念不是以圣经为根基,只会让人停留在自我中心,无法真正悔改与成长。
至于教授所教的“冥想”,我也从来没照做。深呼吸当然有益,因为我们受造奇妙可畏(诗篇 139:14),因为我的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神(使徒行传 17:28),但我从不“倒空”自己,我一闭上眼睛就祷告,真正的属灵操练不是与被造的宇宙或者是什么物质合一,而是被圣灵充满(以弗所书 5:18),在祷告中与神亲近。

圣经的充分性
圣经深入人心最深层的问题,揭示罪的本质,并指向唯一的救赎耶稣基督。圣经是敬虔生活所需一切的充分且正确的答案,永不错误。正如提摩太后书 3:16–17 所说: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
因此,我深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神的话语,就能在苦难中享受喜乐与平安。这不是我自己的力量,而是神的恩典。

汤张贵梅 现居美国圣地亚哥。

请点击参加祷告👇:
为教会复兴守望祷告(Zoom)
守望祷告时间:
北京时间
周一至周五:
早上6点开始,晚上10点结束
每天祷告16个小时
周六:早上6点-上午10点
美国中部时间(夏令时)
主日至周四:
每天下午5点开始,次日清晨9点结束
周五:晚5点至9点
请转发守望祷告Zoom链接👇:
https://us02web.zoom.us/j/84769255004?pwd=OStVZU5BWSt4dXVHb2ZLMFFQbGxqQT09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