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后现代思潮的危害(3)
文/谢小乐
《生命季刊》第115期
请阅读本文上篇:
认清后现代思潮的危害(1)
认清后现代思潮的危害(2)
音频为郭光明弟兄朗读:
“解构主义之父”——德里达
这位被称为“解构主义之父”的德里达(Derrida,1930-2004)是二十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的解构思想被认为是对现代性问题最激进的回应,因此,他成为西方知识界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他在1967年出版了称为“解构主义三部曲”的代表作:《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写作与差异》。其中,《论文字学》被誉为解构主义奠基之作,是其解构主义思想的基础,特别是在语言、文本和意义的哲学探讨方面。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的核心概念主要有:颠覆二元对立、延异和对词义的解构。
我们先看第一点:颠覆二元对立。什么是二元对立?西方哲学中常见的二元对立有:如善恶、真假、 理性非理性、语言文字、内在外在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挑战传统的二元对立,认为这些对立并非平等,而是其中一方被赋予优越地位,另一方则被边缘化。如理性相比非理性,理性总是被赋予优越地位;语言也是比文字被赋予优越地位。德里达解构二元对立的策略是,揭示这种等级结构的任意性和压制性,打破传统哲学的中心化和确定性,如善恶这种等级结构,它有一种压制性,善用来压制恶,善处在中心位置。所以,为了打破这种中心化,解构主义就强调差异、多元与开放性,以颠覆二元对立的等级结构。
这样,我们就看到今天社会多元化的源头是从哪里来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则是从另外一条路径来讲多元化的。解构主义从文字和语言的解构上来讲的,如在场形而上学。西方哲学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观点:认为“在场”即是真理,具有确定性和权威。因此说话、声音被认为是更“在场”,而文字则被认为是不“在场”,只不过是在场的一种附属品、衍生物,且不具有优越的确定性和权威。所以,要反转“在场形而上学”,而赋予“文字”更多哲学价值。
第二点是“延异”(Differance),这是德里达创造的一个核心术语,结合“差异”(difference)和“延缓”(deferral)二字组合而成。延异概念是解构主义的一个利器,它说一个词语的意义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与其他词的差异中不断形成的;同时词语的意义也总是在被延迟中,不可能一次性被完全呈现。因此,语义呈现出不稳定与多重性:每次阅读都会产生新的解释——文本自己也在“自我差异”中不断分裂,解读是无限的。所以,意义是“永远未完成的”,永远处于流动和开放的状态。其解构策略为:阅读不再是“发现作者原意”,不寻求“正确”答案,而是“与文本展开开放的对话”,揭示文本内部的矛盾和多重可能性。
例如,解读“家”这个词,我们要依赖一些其他词来了解其意义,我们会用“房子”——一个外在的一个建筑物的表达,或“住所”——因为家可以提供一个住所,或“户外”——跟户内的一个对立的意义等,这些词的对比而产生对“家”的解释。另外,当想到家的时候,还有一种什么感觉呢?可能还会用带有温暖、安全和归属感等意涵的意义,“其意义的生成依赖于语言中词与词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某个固定、独立的本质。同时,“家”可能需要用到“家庭”、“生活”、“记忆”等词的解读,而这些词又指向更多词,如“家庭”指向父母儿女、子女关系、亲情、爱等等。用延异的概念,“家”的意义是在差异中生成的,并不断的延后的,形成一个无限意义的网络。因此,语义是不稳定的,永远处在一个流动和开放的状态下,这样,把语义固定的意义解构掉了。所以,阅读不再是寻找作者的原意,也不寻求正确答案,文本是开放的,读者要与文本对话,目的是要找出文本里面的矛盾和它潜在的、多重的含义出来。
第三点,对词义的解构。解构主义是针对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认为一切都有结构,有结构就有稳定性。解构主义将稳定性解构掉了之后,文本意义就完全不明确了,意义在流动了,会出现矛盾,解释者可以完全根据他自己的情景去理解。所以,“解构”批判了结构主义对系统和意义的稳定性假设,拆解语言和文本意义的矛盾与不稳定性。
如,阅读文本要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态度,这个对神学的学习和研究也带来很大的冲击,形成了神学高等批判,成为自由派神学的利器。通过批判,目的是要打开新的解读空间,给出更多的可能意义。这样,每一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解读方法,有无限多的可能猜测的意义。又如,对权力与意识形态的揭示:解构是关注语言如何建构权力关系和社会规范,通过暴露文本中的偏见和假设,揭示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关于这点,我们还会在后面详细讲。
对时间的解构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先从定义了后现代主义的利奥塔讲起,然后,我们了解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后,现在,再回到利奥塔谈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次是时间,第二层次是元叙事,第三层次是知识。时间观是一切叙事的基础,元叙事是以时间为基础条件的宏大叙事,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从最底层的时间上去开始解构的。然后,解构建构在时间之上的元叙事,而元叙事又是知识的正当化和合法化的基础条件。前面提到,后现代主义所指的知识是包括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领域的知识和观念。所以,首先从最底层的时间观念进行解构,然后,逐层向上进行解构,最后是要解构知识。解构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慢慢到后面就会有答案。
后现代主义是如何来解构时间的?时间观是整个人类文明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观念,每一个人都有生有死,无论社会历史还是自然界的动植物都有一个开始和结束。所以,传统的时间观是一种单向的、线形发展的,它预设了一种连续性和进步性。比如说,基督教信仰的时间观是非常清晰的,根据圣经,一切始于上帝的创造,接着是人类的堕落和基督的救赎,最后末日审判和进入新天新地。比如说黑格尔的哲学,是从精神维度展开,通过辩证发展的逻辑顺序(正/反/合),最后走向绝对精神的终点。在看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我们从小就被灌输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再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最后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大同。这就也是一个线性的时间观,为其宏大叙事奠定一个基础。
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是什么?后现代的时间观解构传统单一、线形演进的时间观,强调此时此刻的“现在”,强调碎片化,强调不稳定,强调变动,这样,在某一个现在的时间点,就导向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比如,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像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封建社会一定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的,可能可以走向任何一种社会。对基督教信仰来说,后现代认为耶稣基督的救赎可能也不是最后的一个结果,有很多种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更像一个GAME、一个游戏。人为什么喜欢玩游戏?因为游戏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会带来一种新奇感、独特性、偶然性、无序性,每次玩都有不同的路径和结果,所以人才会有兴趣、会上瘾。如,现在时空折迭,社交网络、短视频将时间大大地压缩。以前寄一封信海运到美国来,路上可能来回一个月时间,现在微信可以一秒钟就把全世界全连在一起了。而交通技术、互联网把空间也大大压缩。
随着后现代主义解构传统的线形时间观念,对建构在其上的元叙事进行解构。如,解构了基督教信仰的时间观,建构在时间观上的宏大元叙事,即福音元叙事,也随之解构,随之坍塌。我们每一个基督徒,都非常清楚主的大使命是我们的核心使命。同样,解构黑格尔哲学的时间观,就解构了他的辩证元叙事。解构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也就解构了解放的元叙事。后现代主义解构所有的元叙事,在后现代主义来看,没有什么所谓的宏大叙事、进步和真理。所以,后现代主义既反基督教信仰,又反启蒙思想。
对元叙事的解构
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利奥塔提出,基于后现代主义对普遍真理的怀疑,它批判那种能够涵盖人类生活和经验各方面的单一、宏大的叙事,后现代社会特征在于对“元叙事”如启蒙理性、宗教信仰的怀疑和解构,他认为人们不再相信诸如“真理”、“理性”、“进步”等宏大的叙事框架,主张现代社会应转向“小叙事”(Mininarrative)。
什么是小叙事?小叙事是一种局部化、具体化、地方性和个人化的叙事来表达知识的碎片化和多样性。比如,宏大叙事会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落后、野蛮向进步、文明发展的叙事。而后现代的小叙事会说:一位法国南部小镇的年轻女孩,在葡萄园种植的故事。已经非常的具体化和地方化——一个法国南部小镇的葡萄园,并非常的情景化——一位年轻的女孩在种植葡萄。小叙事主张存在“多种理论立场”,强调多种叙事的共存。这也是多元化的一个重要来源,所有的叙事都共存,不是哪一个叙事一定要压倒其他叙事,都存在,各种理论都存在。
利奥塔宣告:元话语已经过时,元叙事的社会语境如英雄圣贤、拯救解放、伟大胜利等已散入了后现代知识的杂乱的星空中,人们不再相信伟大“推动者”、伟大“主题”,人们只运用“小型叙事”,只相信后现代世界是一个“凡人”的世界。利奥塔在这点上倒是毫不隐晦,当元叙事被解构了之后,后现代的知识就变成一幅杂乱的星空,再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东西。
时间观念被解构了,元叙事也被解构了,基于元叙事之上的是什么?是知识的基础条件,元叙事一旦被改变,人类整个文明的知识根基也随之被解构、被动摇并且坍塌。谈到“知识”,我们将要介绍后现代思潮的第三位重要人物福柯粉墨登场。(待续)
谢小乐 传道人,现在美国牧会。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
|